發布日期:2022-12-27
瀏覽量:
在國內為生活意義焦慮,移民加拿大后為生存奔忙。這是很多華裔移民的生存狀態。能省就省,只買生活必須品;怕無事出街小破財,卻辜負良辰美景;用抱怨和對國內生活的美化回憶,來表示對現實的不滿。“生活質量”對...
在國內為生活意義焦慮,移民加拿大后為生存奔忙。這是很多華裔移民的生存狀態。能省就省,只買生活必須品;怕無事出街小破財,卻辜負良辰美景;用抱怨和對國內生活的美化回憶,來表示對現實的不滿。“生活質量”對不少來說簡直是一種奢談。但假如不是為了活得更好,移民做什么?
“你好嗎?”大家見面總是問這個題目。一般的回答都是:“好。你呢?”另一人答:“好,謝謝。”真的好嗎?或許真的很快樂,日子令人滿足;或許是不如意事常八九,能與人言無二三。
反省總結自己的生活,除了關注工作和掙錢外,生活質量也非常值得重視。
記者查了關于“生活質量”的很多提法,發現它與生活水平、心態和健康都有關系。在各種各樣的評選中,溫哥華的生活質量都名列前茅,總是在前5名之內。而北京的生活質量則在100多名。在世界上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,在生活質量排名很高的地方,我們有理由好好地生活。除了要生存下往,還要過得有品質。
記者采訪了幾位移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和感悟,請大家一起分享他們的故事。
注重細節追求完美
Helen住的是高層建筑,從她家的落地玻璃,可以看到遠處的雪山,還可以欣賞花園的美景。放工回來后,她喜歡讓音樂布滿房間。廚房里的柜子下,裝了音響設備,可以邊做飯邊聽音樂。廳里、臥室里也裝了不同的音響設備,可以聽不同風格的音樂。
賞心悅目的家
買了這個屋子后,Helen就把屋里的電器全換了。朋友說她浪費,電器全是新的,有必要換嗎?她覺得有必要,由于這些電器的外形和功能都不符合她的喜好。把原來的全套家電賣給別人,她自己買了喜歡的電器,包括別人看不到的洗衣機、干衣機。“關鍵是自己喜歡,自己感覺好。”她說。
家具和擺設,每一件都是她精心淘來的,賞心悅目。餐桌是透明玻璃的,下面有格子,可以放不同的裝飾品。椅子一只白、一只黑,間隔放置,餐桌上的餐墊非常漂亮,是藤制的,深色的餐墊上還裝飾金線和銀線。金線的對?玄色的椅子,銀線的搭配白色的椅子。餐桌上的吊燈則像是倒過來的燭炬臺。
愛逛家具店配飾店
Helen喜歡逛家具店和家居配飾店,看到合適的就買下來。她愛往溫哥華市中心的一家配飾店,那里的東西比別處貴,但好看。比如說,一塊餐桌墊,別處是4元到5元一塊,這里是12元一塊,她還是會買。多花幾塊錢買自己欣賞的東西,心里感覺舒服。“要不那么辛勞賺錢做什么?”她說。
家具她喜歡實木的,質量好的,不喜歡簡易的。她告訴記者,有些實木家具在打折時賣得很便宜。她買東西不?急,慢慢找。有些需要訂貨,幾個月她也愿意等。
她的家總是很整潔。來過她家的朋友,總會很驚奇:“你怎么把家搞得像樣板房一樣?”她的秘訣是:把沒用的東西扔掉,把暫時不用的東西收起來;東西用過后放回原處。
缺錢只是借口
談到很多人不注重生活品質,為了省錢,能對付就對付,Helen的看法是,缺錢只是借口。對生活越有目標,工作就會越努力。她也承認,在加拿大生活會比在國內難一些,但也機會可以把握。工作一定要努力,在別人付出80%努力時,假如你付出100%的努力,你的回報就會很大。
她自認不是錢多得不用愁的那種人,怎么平衡存錢還房貸和享受生活之間的關系?她說:“存錢是必要的,但不能為此失去自己的生活。”在她看來,人不知未來會發生什么事,假如忽然不在了怎么辦?人是為屋子而活嗎?“人就這一輩子,不能讓生活沒趣味。”她說:“錢是賺來花的,開心最重要,不是存款賬戶上多兩個零才開心。”
注重生活細節的Helen,對吃也講究,覺得別人的廚藝比自己的好,所以她經常在外面吃,在家做是主要是煲湯。比如,烏雞、高麗參、南棗一起煲就很好。來自廣州的她,覺得女人不能缺的是湯水,喝湯臉色才紅潤。穿的方面,她過往喜歡穿斯文的衣服,配高跟鞋;現在喜歡穿舒適的衣服。
她現在經常運動,愛打壁球,由于可以不受天氣影響,而且不太悶。
她希看自己以后能每年有時間旅游一下,有一個月的時間往玩,接觸不同的文化。
“我是有追求的人。”Helen這樣評價自己。她在意生活的點點滴滴,也享受?細節為生活帶來的美好。
心態好才能活得好
在溫哥華華裔社團活動中,人們常會見到韓燕。她總是精神飽滿,衣著得體,挺干練的樣子。
移民溫哥華十幾年的韓燕,來自北京,在國內時是國企的經理,從來沒嘗過缺錢的滋味。
到溫哥華后,按她的話說,“從天上落到了地上,一切從頭開始。”錢帶得未幾,不會開車,語言又不通。像很多新移民一樣,韓燕經歷了心態回零和一些不如意后,慢慢適應了加拿大的新生活,現在不僅可以講廣東話,英語也可以交流,還能跟西人談生意呢。現在,她跟朋友合作做生意,對遠景很有信心。
自認是熱愛生活的人,也活得很堅強。朋友說:“就是把韓燕丟在沙漠中,她也能過好。”她覺得在移民生活中,精神狀態很重要,心理健康,生活質量才好。
煮面也要發揮創造力
韓燕懂得享受生活的細節。即使是煮一碗面,也要煮得可口。放點蝦皮、榨菜、放點兒香油、蔥花。“煮面也可以發揮創造力,放點味曾湯、蔥花和紫菜,就是日本面了。”她說。
即使沒有山珍海味,她也可以把普通的材料化腐朽為神奇。比如說,普普通通的黃瓜,切成絲,可以做涼面;拍了可以拌涼菜;切成片,可以加上木耳、肉片炒成木須肉。
她是滿族人,家里生活講究。即使在國內最困難的年份,她家的餐桌上,也總是擺四菜一湯。朋友看到,就說,你家天天過年啊?她回憶說,不過是簡單的材料,花樣翻新做出來的菜。大白菜加上干蝦做成湯,白菜幫可以醋熘,白菜葉可以切成絲涼拌。
韓燕在做菜上也是一把好手,往她家吃過飯的朋友贊不盡口。
記者第一次在一個場合見到她時,她正在神采飛揚地跟朋友分享紅燒肉的秘方:買來五花肉不要用開水沖,洗的時候泡一會兒就行了。把肉放到小砂鍋里,放上頭抽、多放些冰糖,用小火炆一會兒。再放半碗開水進往,小火煮到汁包?肉,就可以了。肉差未幾做好時,放一小杯酒進往,將鍋蓋蓋上一分鐘就好了。她說:“肉是發亮的,彈性好,可好吃了。”
喜歡做美食,也喜歡收拾家,韓燕看到家里人舒服,就很滿足。對朋友她也喜歡幫忙,有時出錢出力,還吃力不討好。女兒提醒她別被人利用了。她說:“當被別人利用時,說明有利用價值。利用價值就是人生價值。”
韓燕的前夫,在剛和她離婚后中風了,住進了養老院,她本來可以不管他,但卻天天往給他送飯。“一起生活了幾十年,沒情還有義。”她這樣說,沒任何關系的人還會做義工照顧別人呢。
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
現在,前夫住在老人院,整天好吃好喝的,她還給他買衣服,穿得也精神。她的想法是:“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。”
閑暇時間,韓燕喜歡看詩詞,她說:“我喜歡毛澤東的詞。大概是由于滿族人性格吧,喜歡大氣的東西。”
喜歡詩詞中國歌劇
她自己早晨心情好時,也會寫一首散文詩,會留意格律平仄。她還喜歡看芭蕾舞、中國歌劇。她說,等自己真正老了,她想學畫畫,“這是我未完的夢。”她說,有些老年人還讀博士,很可敬。她也喜歡看好的電視劇,時下熱播的有文化底蘊的電影她會看。
好工作是生活品質的保障
李先生固然來溫哥華不到5年,但非常適應這里的生活,這跟他一來就有好的工作有關。他是在歐洲留學的,畢業后由歐洲公司派到中國工作,后來才移民溫哥華,還是與原來的公司合作。
收進不夠欠安全感
“好工作是高品質生活的基礎。”他說,由于好工作能給人滿足的收進。在他看來,收進在保障生活質量的各種因素中占了七八成。很多新移民覺得過得不好,就是由于收進不高,沒有安全感。
曾在中國大陸、歐洲、北美生活過,他怎樣看待世界各地人的生活質量?
歐洲人生活質量最高
李先生說,歐洲人的生活質量最高。歐洲國家有上千年的歷史,經濟發達,人們心態平澹,固然上進,但不急功近利。他們心態健康,處理事情有條不紊。
讓李先生推崇的是歐洲的教育機制,比北美的更完善,還有各種的專業培訓。國民素質高,很多人敬業而專業。
在他看來,中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走過大的彎路,現在發展速度非常快,大家很努力,但太急功近利,投機心態重,為了上進往往要付出健康的代價。他覺得中國人的生活質量不高。
投機心重 健康代價大
對溫哥華的生活,李先生很滿足,覺得環境的舒適程度比中國高多了。他的小女兒還年幼,他和妻子每周末都帶孩子出往玩,該往的地方都往了。平時就帶孩子在家四周的公園玩,喂鳥吃東西。孩子為生活添了很多樂趣,但太累了,他需要和妻子輪換休息。“等女兒上了日托班,我們的生活質量會進步一些。”他說。現在,一有時間,就希看能多睡一會兒。
李先生在工作之余,有很多愛好,喜歡看歷史書,玩模型,看航展,參加古董拍賣會。他喜歡收躲,從小就收躲錢幣,對別的收躲也感愛好,自信有一定的真假分辨能力。他覺得溫哥華假古董太多,主要是回國淘寶。
生活健康質量才好
身體健康是生活質量好的一個基本要求。怎樣才算健康呢?怎樣才能使生活更健康?記者為此采訪了環太平洋中西醫結合亞健康研究會會長吳小琦博士。
別把“累”不當回事
在日本獲得中藥藥理學博士學位的吳小琦告訴記者,曾經有一個不到30歲的女士來咨詢,主訴就是累。西醫檢查也僅僅是血糖有一點兒高,血脂有一點兒高,她內臟脂肪高,體重超標。在醫生看來,這樣的血液檢查指標都沒有開藥的依據,回答只能是回家留意飲食,多運動。那位女士說:“我走路都費勁我還能運動嗎?”吳小琦說,這就是典型的亞健康。
通過了解,吳小琦知道她的飲食出了毛病。天天以速食、漢堡包充饑,很少吃蔬菜水果,以可樂當飲料,飲食不平衡再加上熬夜看電腦、不留意休息已經10余年了。身體里面的細胞的更新需要充足而均衡的營養,可想而知她身體里面的細胞已經長時間得不到充分的更新了,一群老弱病殘的細胞支援一個軀體,能不累嗎?
沒病不即是健康
“簡單地講,亞健康是位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過渡現象。西醫學檢查結果稍微超過正常指標,但是沒有明顯癥狀。或者是有明顯的主觀感覺不適,但是檢查結果正常。兩者都可以稱之為亞健康。”吳小琦說,假如在亞健康狀態時就採取積極措施并解決題目,可能還會回復健康狀態,而假如不留意,就會轉化成疾病,最后導致死亡。
世界衛生組織(WHO)對健康的定義是這樣的:“健康是身體上、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,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者不虛弱。”
世衛組織提出衡量健康的十項標準是:精神抖擻,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;處事樂觀,態度積極,樂于承擔任務不挑剔;善于休息,睡眠良好;適應環境,應變能力強;對一般感冒和傳染病有一定抵抗力;體重適當,體態勻稱;眼睛明亮,不發炎,反應靈敏;牙齒清潔,無缺損,無疼痛,牙齦顏色正常,無出血;頭髮有光澤,無頭屑;骨骼健康,肌肉、皮膚有彈性,走路輕松。
他說,根據以上標準,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實在都不屬于健康狀態。仔細想一想,我們四周有幾個健康的人呢?然而這類人又不屬于疾病狀態,但結果是他們必然加速走向疾病。
健康生活方式重要
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用四種方式走出亞健康狀態。一是適當運動,二是充足的睡眠,三是良好的情緒,四是全面的營養。
吳小琦說,在這四個方面中,營養是最重要而又最不輕易做到的。我們人體的所有細胞,總共有70兆以上,天天均勻以1%的速度在更新,也就是說大約天天有7000億個細胞死亡,同時又有7000億個細胞重新產生。
而重新構成細胞的原料從哪里來呢,當然是“吃”。一些直接的和間接的原因導致人類的營養狀態下降,直接產生的影響是我們的細胞天天在更新時遭碰到結構不對、種類不足、數目不夠的困境。而這些對人體的慢性影響,卻不能很快表現出來。
由于我們人體有代償能力,可以不斷適應這種飲食成分不足的缺陷,但是這個代償能力是有限的,一旦超過這個能力,亞健康的表現就出來了。假如再不留意,就表現為疾病了。
“上醫不治已病治未病。”吳小琦說,對這個題目,我們祖國醫學實在早在2000年前就有論述。他說,早期發現并解決潛伏的身體題目,是我們改善亞健康、向健康方向努力的唯一方法。